1515104 劉倚
孤獨是空氣,你呼吸着它而感覺到自己的存在。
看完劉同的《你的孤獨,雖敗猶榮》,好像什麼都明白了,細想一下,便是一些零零碎碎的感同身受,五味雜陳,還沒有分出明朗的色帶。
其中,最大的收獲便是不再将孤獨僅當做敵人,更多地認為它是一個可以握手言和的戰友,是一面你若哭它絕不會笑的鏡子。
現在在我看來,孤獨是人類自身攜帶的遠古病毒,不要試圖根除,讓它潛伏就好。而這個觀點的源頭是很小的時候看到的一則故事:一隻無憂無慮的小狐狸走出林子想與人類做朋友,但它在認識了人類、結交了人類之後卻選擇了離開。它說了一句令我至今都深思的話:“人類太可怕了,他們會傳染孤獨。”
此後我便深刻地感到人類的孤獨來自骨子裡、血液裡,它一直存在并在我們清醒、無助的時候跳出來,他就是我們自己,是最偉大的敵人,也是最美妙的朋友。
劉墉曾說:“人啊!究其一生,不過是一場自己和自己的戰争。”而我認為,人生不隻有戰争,也有言和。我們戰鬥的是自己,再準确地說,是孤獨。
孤獨是一個沒有明确答案的名詞,是多種情緒的化身,是一個必須面對的很多事。小學、初中、高中,每一次的離開總會想起一些背影,一次小小的聚餐、去KTV嗨歌、還喝點酒一起嚎啕大哭,覺得哭完了就能接受新的懷抱,卻往往隻是自作堅強。一個人站在山崗上,用盡全力呐喊,得到的隻有回聲,月光傾瀉大地,卻覺四周一片漆黑。覺得這世界隻剩我一個人孤獨,一下子不知所措。孤獨似乎躲在熱鬧之外察言觀色,尋找時間的縫隙,然後乘虛而入。
與朋友分離,中途散場是一種孤獨;遇見新的朋友,你無從知曉他的過去是一種孤獨;等過些歲月,赴約相見,發現物是人非又何嘗不是一種孤獨?
我們都是王,孤獨是高貴的王冠,多一份忍耐與煎熬就多一份對孤獨的認知。王冠就會更發亮,直至溫暖黑夜裡的孤寂。
我總在抗争,堅決不投降。
在我很小僅能朦胧地讀出這個詞的意思時,我的感覺便告訴我它是如此高貴,不允許被玷污,在許多人将它與寂寞傻傻分不清楚的時候,我總會勇敢地跳出來,說:“不對,不對!”而為什麼呢?我自己也說不清楚。隻是在後來聽到汪涵說“孤獨是充盈到沒有人能和他說話,寂寞是空虛到任何人他都期盼和他說話”這句話時,心底埋藏了很多年的殘枝敗葉忽地幻化成了一個花團錦簇的春天。
那時候覺得人生的精彩便是源于與孤獨的抗争,人總會耐不住孤獨,便會解剖自己,找尋孤獨,自己與自己對話,問人生,問宇宙。人一旦認識了孤獨,便擁有了一顆敏感而多情的心。感慨春花秋月,歎惜天地一片蒼茫的幹淨,看雨是淚,觀月是情,細數日長飛絮是時光流逝,白天念着尼采,黑夜裡想起顧城……從古翻至今,得意地說:“誰不在孤獨裡成長,誰不在孤獨裡飛翔?”
司馬遷說:“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賦《離騷》,左丘失明,厥有《國語》……《詩》三百篇,大抵賢聖發憤之所為作也。”而在我看來,這又是一篇篇自我的孤獨修煉手冊。于是我用黑洞般孤獨的眼睛尋找同類,看李白的酒作,看東坡在烏台詩案後的作品,看魯迅的戰鬥檄文,看海子的詩……舔舐别人的孤獨而慰藉自己。
越長大,越覺得孤單。孤獨在青春叛逆期裡發瘋似的生長,緊握着孤獨,卻又向外界不斷地尋求一份對孤獨的理解,每天聽聽音樂,寫寫文字,冷冷地看着世故人情,覺得自己可以洞徹世俗,還自有一套入世出世說,英勇地捍衛起自己自足的精神世界,任誰也不能侵害它。
那時我可以為找一首詩的感覺在油菜地裡呆三個小時,晚上爬起來去頂樓看月色憶古人情思,一大早起來進入林中隻為讀一篇美文,那便是我自認為高貴的孤獨,它便是我的世界。現在我還能記起前年冬天裡寫的幾句曲詞:
薄雪引紅塵微涼
遺落過往成觞
我獨自紅袖拈香
庭院寂寥
念離騷 難解這溫婉模樣
卻留白 隐約詞句三兩行
飛雪飄屋檐 落筆在畫堂
猶記小軒窗 潑墨卷一方
現在想起來覺得當時不過各種莫名情緒下引發的孤獨感,就像劉同在書裡談到的那個郭青年,“他讓我覺得他内心不過是個孩子,不想被打擾,也不需要被大人肯定。”
當時頂着棱角四處沖撞,傷害最深的人往往是最愛的人。我們以我們的理解求問世界,千尋萬尋不得,回過頭來,發現他們的愛便是解析。“有一種孤獨是即使你做錯了事,愛你的人卻一直說沒關系,連彌補的機會都不給你。”父母、親人是一直陪在我們身邊卻最易讓我們遺忘的人。我們經曆孤獨,而他們在承擔痛苦,還一直說“沒事”,像劉同在書裡提及的對母親所犯的錯誤,我們或多或少都有,日後我們唯一能做的,就是用一生的努力去彌補。
“正在經曆的孤獨,我們稱之為迷茫;經過的那些孤獨,我們稱之為成長。”
小到中考、高考等的學業考試,大到好好告别,又好好開始。離開朋友、父母,去到一個陌生的地方,認識一個新的集體,結交新的朋友,完善自己片面的世界觀。這是一場孤獨的旅行,如同追夢的征程,路上少不了質疑和嘲笑,但那又怎樣,哪怕遍體鱗傷,也要活得漂亮。
我仍記得高考前的孤軍奮戰,熬到深夜還在背英語短文,每提高幾分心中便會有莫大的喜悅。那時突然不大愛說話,隻想着考一個更好的大學,能遇見更好的自己。在考完後回家看到這樣一段文字:每一個優秀的人都有一段沉默的時光,那一段時光,是付出了很多努力,忍受了孤獨和寂寞,不抱怨不訴苦,日後說起時,連自己都能被感動的日子。頓時淚流滿面。
我與孤獨抗争了十幾個春秋,而當它回頭望我一眼時,我所有的城牆都灰飛煙滅,一眼萬裡。我投降了。
我們握手言和,我頭頂的王冠變成了一束溫暖的光,一霎那,我看見了許多和我一樣孤獨的人,他們仍在黑暗中摸索,遇見了,喜極而涕。
其實孤獨是一個群體,一個世界,而不是一個孤單的你在戰鬥。
現在的我會用微笑去面對孤獨,認同他的存在,原諒他曾帶給我的傷與痛,我知道那将是在黑夜裡照亮我前行的燈;現在的我仍然會傻傻的在夜裡思索人生,反思自己的言行,寫一些别人不盡看懂的文字。因為我知道,孤獨的王冠,永遠不能掉。
“一個人不可能忍受絕對的孤獨,但一個人絕對不能不忍受孤獨。”于是,我與孤獨約好,一起走接下來的每一個四季。
劉同,從出版小說,進入電視台工作,擔任光線節目策劃,到如今的光線影業副總裁,媒體人,青年作家,一定曆經了與世界的格格不入,等待的萬劫不複,正如他所說的:“從負隅抵抗,到冷靜旁觀,才明白成長中種種的孤獨感,如今看來都是無形地忘我成長。”
如今我看這本書,總有惺惺相惜的感覺,我想我們都有在和自己的孤獨握手言和吧!
所以才會有:你的孤獨,雖敗猶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