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多地在開展“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中,以嚴查違規收送紅包禮金為抓手,部署開展違反中央八項規定精神突出問題專項整治。除了公開曝光典型案例外,有的地方還申明“對收送禮金問題建立專門台賬、收送一起查”“對收受紅包禮金者,一律先免職再查處;對送紅包禮金的公職人員,與收受者同樣嚴肅處理”,釋放了對黨員幹部、公職人員違規收送紅包禮金堅決說“不”的強烈信号。
對此,有的黨員幹部、公職人員仍未警醒起來,認為“人情社會,講究入鄉随俗、禮尚往來,哪能不食人間煙火?”
抱有這種想法的人,不妨先看一個實驗。在紀錄片《一部關于糖的電影》中,男主角為了弄明白糖對健康的影響,把自己當“小白鼠”做了個實驗:連續60天,每天吃糖40勺(約160克)。兩個月後,他的身體發生了很大變化:體重增加,身體各髒器功能變弱,對糖有了一定的成瘾性……這個實驗得出的結論是:“太多的糖會增加味蕾對于糖的耐受性,久而久之,就會變得渴望更甜的食物而無法滿足。”影片的最後,男主角需要戒糖的時候,感覺十分痛苦,就像吸毒者被強制戒毒一樣。
尋常見、不起眼的糖,一旦成瘾,對身體、對精神的殺傷力竟是如此恐怖。設想一下,如果實驗品從“糖”換成“紅包禮金”,結果會是怎樣?
事實上,已經有不少蛻變的黨員幹部“做過”類似的“實驗”了。他們“落馬”之後,在捶胸頓足、聲淚俱下的忏悔中,都會提到第一次收别人錢物的經曆——或是數百元的“感謝紅包”,或是上千元的“拜年禮金”,或是幾張購物卡、消費儲值卡,或是煙酒茶之類的禮品。收下的時候也感覺不妥、不安,甚至緊張得心裡發顫、夜裡失眠。然而,有了第一次就會有第二次、第三次……從收小紅包、一點禮金開始,逐漸發展為收重金、厚禮,最後什麼都敢收,甚至主動伸手要。在量變到質變的過程中,抵抗力越來越弱,胃口越來越大,心理也發生巨大變化——從心驚膽戰,到心安理得,再到心有不甘,及至心生怨恨,“誰送了多少我不記得,誰沒送我是一清二楚”。
“紅包禮金往往是滋生腐敗的起點。”長期辦案的紀檢監察幹部如是總結。确實,太多太多案例早已示警:溫情脈脈、看似無妨的紅包禮金,在“有心人”的手中,就會變成溫水煮青蛙的第一杯溫水、攻破防線的第一發糖衣炮彈。多少“好同志”的铠甲,被名目繁多、花樣百出的“糖”溶化成軟肋。
收,會養成習慣;送,也會成自然。送了一次紅包禮金,嘗到一路綠燈的甜頭,便會内化為“經驗”,一而再再而三之後,發現屢試不爽、無往不利,就會把“金錢開道”奉為圭臬。送錢送物送成“慣犯”之後,一方面,原本照章辦事、循規蹈矩的好同志會被拉下水,“看在眼裡、記在心上”的年輕人也容易有樣學樣,不正之風和潛規則就會大行其道。另一方面,送的“糖衣炮彈”也不是天上掉下來的,很多行賄者往往是一邊送一邊收,送了一萬就要收兩萬,決不會做虧本的買賣。惡性循環的收送鍊條形成之後,此地此域的從政環境、政治生态還會好嗎?
“從善如登,從惡如崩”,思想的口子、防守的城門一旦打開,就可能一瀉千裡、一敗塗地。從修訂後的《中國共産黨紀律處分條例》對收送紅包禮金問題作出明确的禁止性規定,到整治違規收受禮品禮金等違反中央八項規定精神的突出問題被納入這次主題教育部署的八個方面專項整治之一,都是防止千裡之堤潰于蟻穴的“阻斷術”。對黨員幹部、公職人員來說,紅包禮金收不得送不得,不要視為他律下的“不得已而為之”,而應是自律上的落實落細、防微杜漸,以及激濁揚清、導揚風化的擔當。(原載《中國紀檢監察報》,評論員:陳治治)